旅行,在生活者來說是一種生活活動,對于心靈探究者也可以是一種意識的旅行。
旅行是成人的活動,真正旅行的目的就是不要有目的,旅行不是去看了什么,而是吸收到了什么,吸收的是信息,陌生文化的信息,自然的信息,那些文化與自然的本質。對于這一點,我們需要向嬰兒學習,讓自己的意識更好的旅行。之所以向嬰兒學習,是因為嬰兒的注意像燈籠,成人的注意像聚光燈,嬰兒可以很好的感知周圍世界的一切,而成人卻容易忽略周圍世界的一切。
旅行,是無意而又努力的發現世界的不同和新異。無意是指沒有目的,這是因為旅途中的偶然和意外往往才是精彩的,我們生活中的旅行并確定去發現什么,偶然和意外的信息自然就呈現了;努力,是一種好奇,對生活,對生命的好奇。這種無意而努力的發現,讓我們的意識和注意力不斷的得到補充,保持開放的狀態,生活就變得更加的生動,好的旅行者,就歷練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各種可能性,而他的生活,就充滿了新異,匯聚大量經驗,意識溢滿而流,對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更多。
生活有疆,意識無界。繁忙而快節奏的生活,讓更多的人們無法享受生活旅行的樂趣,甚至抽出一天的時間陪父母、陪孩子都似乎是一種時間的奢侈,其實,并不是我們的生活限制了我們,而是我們的旅游者的生活方式限制了我們,很多人生活時刻在為著目的而努力,就像是有的人旅游為了看長城而看長城,去北京是為了去過而去,而難以停下腳步給自己一些開放的生活方式,享受把旅游者變為旅行者的意識生活。
我們需要向嬰兒學習,嬰兒不受特定的無意識控制,他們的經驗中很少有相似的、熟練的以及那些自動化動作,他們接觸到的意識領域更加的寬廣。嬰兒比成人更容易甚至完全的體驗著周圍世界的信息而無忽略,他們體驗著信息態的世界,生動的讓他們自己充滿好奇。
哲學概念的相同現象學,也即相同類型的主觀體驗現象說明,尤其是現代催眠學研究發現,也更加佐證了相同現象學,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下的體驗,和其在真實場景下的體驗,大腦發生著同樣的可測量的變化,而這點想象是無法替代的。這就是得道高僧為什么可以是身在斗室而心在四野的旅行者心靈要素。
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給自己一個冥想的時間,有一點專長的人給自己一點自我催眠的時間,讓意識去旅行,去收獲未曾收獲的那些,給自己更多的偶然和意外的好奇,讓自己的意識像燈籠一樣的照亮四周,而不只是聚光燈。 ---周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