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館重要的不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啟發他的思考,培養他的科學思維。其實不僅是逛博物館,在日常生活中,你每天都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
很多家長低估了孩子的潛能。有家長說:“我家寶寶才3歲,要培養科學思維嗎?她還什么都不懂??!”
這么想你就錯了。所有的孩子,包括你家的3歲寶寶,都是小小科學家,他們都有著科學研究的本能。
孩子都是小小科學家,時刻構建腦中的“認知意識圖”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曾經寫過一本書,她在書中指出,大家經常會以為孩子不懂邏輯推理,不理解事情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那是因為大人經常用孩子不熟悉的東西來考他們,比如“晚上為什么會天黑”,寶寶的回答經常會非??尚?,比如“因為天黑了我們才能睡覺”,好想他們真的不理解因果關系一樣。但是,如果你用他們熟悉的例子去問他們,比如“為什么小明餓了就去開冰箱”,哪怕是2歲的小孩子也會回答說:“因為小明知道冰箱里有吃的?!?/span>
孩子腦中的這些因果關系是怎么來的呢?就是通過不斷地觀察世界,從已知事實中構建因果關系,然后再用事實來驗證和修正自己的認知模型。
這不僅是在探索客觀規律,也是在探索關于自己身體的規律。他還會進一步嘗試,把東西扔近,扔遠,扔在地板上和扔在桌子上,聽一聽不同的東西扔在地上的聲音。這些行為在大人看來好像是無聊的搗亂,但對孩子而言其實是探索世界的過程。
孩子就是這樣,不停的構建自己大腦里的“因果關系示意圖”(causal map),也就是把外界的事物和關系投射到自己的大腦中,這樣他們才能對世界有更好地理解。
科學思維能力對孩子來說一點都不難——這是他們的本能。但是如果你不注意,說不定會扼殺你家的小小科學家。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填充知識,其實不應該是給孩子的大腦裝進一個個獨立的知識,而應該幫孩子找到各種事物的因果關聯,讓他們自己更高效地整合信息。
該怎樣保護,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呢?魏坤琳博士給大家三個建議:第一,改變觀念,思維能力比知識重要;第二,對生活和大自然多觀察,多互動;第三,問問題,而不僅僅給答案。
1.思維能力比知識重要
科學思維的本質是什么?是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科學家需要這種思維能力,任何職業都需要。
【家長必須樹立一個觀念,就是讓孩子獲得科學家思維能力,比學到多少知識更重要】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小時候重要的是建立思維模式,獲得構建大腦認知示意圖的能力,而不是能背多少知識點。如果只有知識,但是不知道其中的關系,那孩子腦中的認知示意圖是不完整的,只有一堆地名浮現在上面,而他不知道怎么從這個地方走到哪個地方去。反過來,一旦孩子掌握了構建認知示意圖的方法,也就掌握了科學思維能力,那就相當于學會了畫地圖,雖然他現在知道得不多,但是他會慢慢地把所有學到的知識連接起來,地圖越大,畫得越詳細。
【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越強,就越善于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使他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而且能把不同的信息記得更牢?!?/span>
具備了科學思維能力,孩子就很容易找到信息之間的聯系,并且還可以從已知的示意圖出發,設計新的認知路徑,這才是創造力的源頭。
2. 對生活大自然多觀察多互動
有些家長有個錯誤的觀念,熱內只有從樹上學到的知識或者大人教給孩子的答案才算學習。但其實,讓孩子學會觀察和思考,生活和大自然比書本更合適。
【孩子通過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觀察和互動,學到的知識要比從書本里學到的更生動,更深刻,也記得更牢?!?/span>
比如帶孩子去博物館,要盡量帶孩子去能動手參與,尤其是能互動的博物館,因為這能讓他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得到知識。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觀察,互動不僅能得到知識,而且能鍛煉他的科學思維能力。
3.問問題,而不僅僅給答案
孩子在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問題,對于他的問題,你不要急著給答案,而是應該盡量引導他自己去尋找證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甚至在他沒有問題的時候,你還可以提問題來激發他的思考。
本文摘錄至魏坤琳博士著作(最強大腦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