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周成松
孩子的人際關系中藏著父母關系的影子!
這句話看起來很好懂,但好像又不是,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又偏偏如此。
有些影子的功能,產生的消極作用,如同一根鐵鏈,把孩子牽著捆著,死死的!
培養孩子的積極人格從自我做起
一個成年女性,她特別的憎恨父母的關系以及對她教育的方式,從青春期的時候就發誓要遠離家庭,將來一定要嫁到遠的地方去,找對象一定不找和她父親一樣特點的人。后來,這個成年女性,婚姻破裂了,孩子出問題了,回頭想想,自己走過的路,都是自己早期發誓堅決不走的路,離婚的丈夫,像極了自己不喜歡的父親,連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一個行為,丈夫都有,而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就似乎是完全復制了自己的父母曾經對自己的樣子,好在,這位女性,有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意愿和動力,雖然如此,并沒有把生活過得最糟糕,還是積極的改變自己,最終改變了生活并把孩子帶了出來!
一個成年男性,學習了很多心理學療法,但最終還是極度焦慮甚至發展出驚恐障礙的特征(沒有系統完整地完善自我),在極度痛苦的時候,一直是他們曾經想幫助想去改變的兒子(父母早期學習的目標出現了偏差),給到他們建議:“不要嘗試幫我了,幫幫你自己吧!”,曾經,這位男性的兒子,難以接受和外界的接觸,而如今,他也是,再往前,在他的童年,他父親的教育令他特別容易恐懼害怕。
其實,這樣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并非少數。
很多出現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的,甚至閉門不出的那些青少年呢?他們又如何?
我曾經在三個報告上講正析思維中的關系演變,對于關于“關系”的層面做對比,一個是1800名高中生的講座,一個是1200名家長的講座,一個是500名中小學專兼職心理教師,其中都提到了孩子的關系與父母關系的演變的推演過程,提及父母早期的關系如何成為他們學校同伴的關系,發展成為同事的關系,再成為成年后婚姻的關系,然后再深入到自己成年后的子女的關系中。他們瞠目結舌,但提問到相應的人,推演的結果,都形成了鮮明的證實。
在出現了問題的青少年中,有一大部分孩子不敢進入學校,有的表現為厭學,有的出現軀體癥狀,有的說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感覺格格不入,還有的孩子因此出現了精神性疾病。
一個初中女孩,一直逃避進入學校,討厭學校的同學,就是看別人不順眼,想和別人建立關系但是根本難以做到。而其現實的家庭中,其父母始終是有一方瞧不起另一方,而不被重視的另一方,不斷地把所有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但是孩子開始并沒有認為,她的問題,跟父母有多少關系。
一個高中女孩,特別的喜歡學習,也愿意進入校園學習,但是身體總是不同意,因為在她進入校園的時候,就特別的緊張恐懼,甚至出現幻覺,在她的經歷中,就是沒有辦法融入到別人的交流中去。在她的腦海里,始終有著父母爭吵的影像,她也并沒有認為這跟她不敢進校園有多少的聯系。
其實,類似這樣的孩子挺多。
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的早期,都有著家庭當中發生事件導致的緊張甚至恐懼記憶,而且,這些家庭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前,并沒有及時的改善關系,或者說改善得還不充分,當然,有的家庭根本就沒有改善,甚至走向破裂。
“家庭中發生的是一件事,孩子記憶的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刺激著他們生存本能,引發底層焦慮,并且他們把這種感受背后隱藏著關系的模式,投射到他和周圍人的關系當中去,同時,把曾經記錄的感受,遷移到了當下投射的關系當中,然后,這種關系模式被逐漸穩固,感受不斷被增強,問題,如果溫水煮青蛙一樣,有一天,孩子跳不出來了,而此時,只有少數家長去反思自己?!?/span>---周成松
孩子并非故意學習家庭中的消極模式,而是他們被迫留下了印痕。撫平印痕的方法,不論孩子處于什么問題程度下,只要父母積極的改善關系,真心欣賞彼此,并且是在孩子能夠長時間感受到的時空里,孩子的問題就會好轉。
家長經常說:為了孩子!
其實,很簡單,把夫妻的關系搞好了,和諧了,順暢了,孩子在未來的時空里就不會因此而出現問題。
然而,現實中,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我相信,你是智者,上述的行文當中,已經隱含著孩子這種關系模式的迭代過程,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我們解決辦法的過程。在我們中醫整合催眠的高級班教學中的“重塑家庭關系”練習中,每一個練習者都發現,解決了自己和父母關系的障礙,突然發現,自己與另一半的距離變了,與孩子的障礙就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有的徹底沒了。
如果,不是家庭以外強烈的刺激(如校園欺凌等),孩子出現與人交往的困難,或者說是對群體適應的困難等有隱射人際困難的(關系模式隱性的遷移)。咨詢過程中,不只是解決孩子當下的問題,還要回溯到他們的過去,要完善的不只是孩子的記憶里的創傷或者某種投影,如果是明智的家長,一定會嘗試去解決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不代表你現在認為的是否糟糕,因為有的部分已經隱性而不被你知覺的存在著),并且改善自己和另一半的關系,如此,你會發現,孩子與你們,與周圍他人,就能更快地完成積極的關系建設。類似問題的發生和解決,注意力不能只在孩子身上!
一個人與別人的關系,隱藏著一個個看不見的框架,而這些框架,是在早期塑造的,而塑造的過程中,父母的關系模式,依然是在看不見的層面投影到孩子身上,或者說孩子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獲得了看不見的模式,后來,他們把這個框架不斷隨著自己的年齡拓展擴大,直到有一天,發現這個模式不是自己的,需要去打破重建,如果他們無力打破,他們就生病了。
所以,愛孩子,就讓孩子看到、感受到一個好的夫妻關系模式,即使孩子已經出現了狀況,依然有效,如果難以做到這點,就去成長自己,不能只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問題,一味地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如果只是如此,孩子身上的那條鐵鏈,會栓的越來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