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女孩因朋友情感性傷害來求助。
小女孩講述道:“我一直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后來才知道這些事情?!?/span>
“她經常在我面前說別的同學不好,我都是聽一聽就過去了,有的時候我會勸勸她,不用太在意,從來都沒有告訴別人她對我說的這些話,我知道她爸爸媽媽離婚了,她很孤獨,也很不開心?!?/span>
“后來,好幾個同學都告訴我,她一直在別的同學面前講我的壞話,有的是我告訴她不用去在意別人的話,她又跑到那個同學面前說我對她說的讓她別和她們好,還有的話我都不知道是從哪里編出來的,我都從來沒有說過?!?/span>
“她在這個人面前說這樣的話,在那個人面前說那樣的話,都是利于她自己的,然后全班好多女生都相互之間猜忌,別人一找她質問,她就說是我說的,我就像個傻子一樣的被她利用?!?/span>
來咨詢的是這個小女孩,經過調節,調整好了情緒,并且同意去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幫助這個女孩,然后我讓家長和老師得到溝通,進一步去幫助來咨詢的這個孩子的“好朋友”。
為什么要在咨詢過后去幫助一個在學校不斷制造人際關系矛盾的孩子呢?
那個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別人眼中的道德水平低劣人了,但是她自己并不知道,或者說是已經知道自己不被喜歡了,但是她要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別人的喜歡。
就如咨詢的女孩說:”她總是在別人面前去詆毀別人去討好另一個人,最后誰都不喜歡她了?!?/span>
實際上,那個喜歡“搬弄是非”的小女孩,不斷地給她自己制造麻煩,然后再去制造新的矛盾試圖去平衡之前的麻煩,最后矛盾越來越多,麻煩越來越多。但這些也都不是她本意,她只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一旦感覺到別人可能不喜歡她,她就要嘗試用各種方式獲得別人的喜歡。
這個孩子通過我們的間接干預,引入了我們面詢的過程,發生了好轉,后來建議轉班,讓她去開始新的生活。
其實,轉班的這個孩子內心很脆弱,她出現了心理問題,當然,她家庭的影響和創傷是始作俑者。
她為什么是這樣?
我們來看一個關于青少年的一個自尊的概念:依存性自尊。孩子擁有它時間越長,就更容易體現高抑郁,低幸福感。
依存性自尊是指個體的自我價值感過分依賴于外部標準或內在主觀期望。它會讓個體的自我評價隨成敗產生劇烈波動,引起一系列心理適應問題(如高抑郁和低幸福感水平),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突出。
參考文獻:“情緒與健康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大會口頭報告分場四?!兑来嫘宰宰饘η嗌倌晷睦磉m應的影響: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徐健捷 1 郭梓月 2 申凈旖 1 鄭少瑩 1 楊子嬋 3 袁旭野 4 賈昊澤 5 王軼楠 1 (通訊作者)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 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心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師范大學)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時間,正是在乎同伴認同的重要階段。他們早期的基礎人格培養對青春期的安全過渡是有著重要作用的。而這一點,很多家庭在早期養育的過程中往往沒有預設性,同時,大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在孩子的早期養育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是可能會破壞孩子早期人格基礎的因素。
上邊的孩子的問題,在一些成年人身上依然可見,他們可能要花很長時間去修復童年早期給他們帶來的影響。這些已經埋入了他們的人格基礎里面。
一個人把自我價值過度的依賴在別人的評價上,他就會不斷地受到外界不同認同的矛盾沖突,因為外界沒有辦法完全滿足一個人的自我認同的需求。
一個人過渡地把自我價值放在自我的內在的主觀期望上,也會在不同的人和環境變化產生的期望不一致而產生心理沖突。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不斷地感受到多種不平衡,從而導致幸福感降低,同時,不斷的不平衡的心理沖突,就更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那么,孩子為什么這樣要尋求外在的評價或者依存他人認同的主觀期望呢?
自信心不足、安全感不足、歸屬感缺乏,都會導致這些問題發生。他們需要平衡內心的感受。
來源于孩子早期家長的打擊、否定、過度懲罰等產生自信心不足。
來源于父母之間的打架爭吵、走丟遺失過、遇到重大恐懼場景、他人欺凌等造成安全感不足。
來源于父母早期經常搬家導致轉學,同學孤立排擠等導致歸屬感缺乏。
如果孩子處于早期的教育過程,我們期望家長避免上述的問題,如果孩子放學放假回來,經常和你埋怨各種事情的問題,或者經常講述誰誰誰不好的時候,或者是家長感覺到孩子已經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的時候,我們家長首先要有一個警覺意識,很可能這個孩子已經需要心理干預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家庭忽視了這些“小問題”。實際上,對于有些孩子,已經徘徊在厭學的邊緣,也有的已經出現不同程度抑郁,甚至有的發生潛在的精神性問題了。